有人说2023年经济回暖,疫情消散,是企业高速发展的一年。对此,我个人是不乐观的。经济寒冬并没有结束,大环境的溃散也并没有停止,专家口中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大潮也没有出现,不管是消费水平上,还是消费信心上一直在下降。
企业是一年比一年难啊。这个时候企业的创新和破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而说到破圈就不得不提打造爆品,很多人觉得打造爆品就是价格上的,以量带动销售能力。
过往,可能还行得通,锦上添花嘛。而现在核心应该是瞄准用户关键痛点或隐性需求,然后有上乘的体验,再就是使用场景丰富且高频,最后才是吸睛的性价比。
而打造出爆品,也不仅仅是为了刺激销售,更重要的是通过爆品带动品牌,实现更大规模的市场突破。
毫无疑问,2023依旧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一年,稳扎稳打,慢中求快。
降本,不能拍脑袋的缩减成本,需要把所有企业成本最小颗粒化,精准找到可以合理降低成本的板块,进行优化。
增效,一方面优化原有增长模式,将每个业务流程和转化逻辑梳理出来,点对点进行优化,提升转化效率;更重要的,开辟自己的第二条增长曲线,发展出新的业务模式。
切记:增效必然降本,降本不一定增效。
对了,关于增效还有一点看法。
一般说来增效一是提升效率,一是提升效能。效率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,高效完成目标;效能则是走正确的方向,做正确的事。
中层管理及普通员工心思应该在提升效率上,而高管和老板呢,应该参与整体效率的优化,但别一门心思扎在这里了,多花点精力在提升效能上。
这应该是最大的降本增效了。
相信在今年的大环境之下,会有更多的企业管理层,特别是中层管理,会开始比谁下班晚、谁开会多、谁加班多、谁干的事多……
没办法,谁都想整个团队靠成绩说话,但成绩没那么好出啊且不一定能出,而上面那些东西就显得简单直接且看得到。
很明显这就是团队里搞内耗嘛。问题不在某一个人,而是整个公司的风气。这样真的要不得,“形式主义”泛滥只会让管理形同虚设,让员工疲于应付。
作家刘润说:“想到和得到之间,隔着一条‘做到’的鸿沟。”
我们喜欢保持稳定状态,面对事情犹豫不决,总是想着再等等,再等等我就去做。但是,不要低估等待带来的伤害,也不要高估时间对你的耐心。
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往往就是等待,不敢走出第一步。而这大多数情况不是因为能力不行,也不是在等待机会,而是对开始的犹疑,对不确定的恐惧,对结果的忧虑。
看到网上很多人在争论:现在的新闻媒体人还有独立思考能力吗?
我的观点是肯定有。这个问题就不对,应该是:现在的新闻媒体人还坚持独立思考,还坚持客观报道吗?
不用我说,其实有很多已经沦为流量媒体人,不是他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,也不是他们不知道新闻真实的重要性,而是他们太懂流量了,不去深挖真相,而是照稿念词;不是追求客观,而是有意迎合受众,甚至博取眼球。
那话又说回来,你还有独立思考能力吗?还是说只是想看自己想看到的,只信自己愿意相信的?
不同位置的人,想法真是有巨大鸿沟啊。绝大多数抖音运营人员想的都是:怎么拍摄视频、脚本怎么写更好、标题怎么优化更好、封面图怎么做、店铺怎么装修、直播的时候有什么细节、投放的创意广告怎么优化、点击率如何提高……等等,基本都是一些细节性的东西,对不对?
越琢磨越难,越捣鼓越头疼,而且还成效甚微。
我前段时间和几个大的抖音流量操盘手聊(不是那种忽悠人的骗子,就是很牛的那种,手上都是上亿的案子),结果发现我们天天绞尽脑汁想的问题,别人压根都不care,都懒得去想,甚至还没我们清楚。他们想什么呢,想的是:
你企业到底是不是要决心入局抖音?
你的盘子有多大,持久力如何?
你准备投多少,是不是直接拉满?
商业逻辑和构架是什么样的?
他们觉得这事很简单,说白了就是这事你是不是真心要干,准备拿多少钱出来,只要舍得投,其他都不是事。没流量就砸流量,没人才就挖人才,找准了对标案例,照着干就行了,没什么难的。
你看,我们天天喊难,他们嘴里最多的词却是 “简单”、“没问题”。
现在都说摸鱼、摆烂、躺平。我觉得这就是时代发展之下的一种新产物,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,没必要去争论不休。
这种生活态度之下我觉得应该有一个认知,就是:你可以摸鱼,但是你不能真的菜。
摸鱼也好躺平也罢,都应该是自己能主动掌控的,我可以躺也可以马上站起来;而不是说是因为自己太菜,被动成这样的。前者叫减压,后者那就是堕落了。
就像钱学森先生说的:手上没剑和有剑不用,是两码事。
吴晓波在他的跨年演讲里面说:“天如果总不亮,那就摸黑生存,一旦看到了曙光,那就立刻起飞。”
特别好!不管接下来大环境如何恶劣,不管未来充满着多少的不确定性,总不可能等死吧,不管是去求变还是保不变,每天还得坚持做该做的事甚至做更多的尝试。
宁可十年不将军,不可一日不拱卒。